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D座地下一层清华X-lab(备注:来访请提前联系客服风小兔预约)
contact@crazypass.org
“微信客服号:风小兔”
微信公众号
方达律师事务所,是国内顶级红圈所之一,有“内资所中的外资所”之称,拥有约500名律师。在兼幷收购、私募股权、争端解决等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福利待遇优厚,录取标准严格,号称最难进的律所之一。常年被Chambers China、 China Law and Practice、Asian Legal Business等知名机构评为“年度律师事务所最佳雇主”、“年度最佳并购律师事务所”、“年度最佳私募股权团队”及“年度最佳争议解决中国律师事务所”等奖项,是广大法学院学生梦寐以求的工作平台。
Christina Wu
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院,
获法学学士学位;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数理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后保研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曾获得蒋震奖学金,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院长提名奖(Dean’s list)等,曾作为社会科学学部毕业生代表在校毕业典礼上演讲。 曾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法学院交换;曾参加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并赴美参加国际赛;参加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与经济学暑期学校等。曾实习于英国安理律师事务所。
Q:Christina 是今年暑期拿到方达的实习offer,请和大家分享一下被国内顶级律所录取的经验(笔试、面试、其他成功因素)?
A:作为应届毕业生,进入方达的最优渠道应该就是提前申请暑期实习,在毕业前一年的暑期拿到方达实习的offer是成功晋升为Kerry girl的重要一步(因为方达地处嘉里中心Kerry Center,所以一起实习的小伙伴们自称为Kerry girls)。方达暑期实习的筛选一般会提前几个月进行,每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都会有宣讲会招录暑期实习生。以2017年的暑期实习项目为例,2016年11月左右和2017年3月左右会到各大高校进行宣讲,并开放实习机会。
我是通过今年4月的校园招聘得到的暑期实习机会。4月中旬法学院有专门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双选会,当时自己投简历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各大律所。后来也先后有机会参加君合、汉坤、CC、Linklaters等律所的笔试和面试。整体来看,每一家律所的选拔机制都不尽相同(感觉每家律所都可以写个面经哈哈,篇幅所限就暂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聊)。 根据我的个人经历,方达的筛选流程应该是最直截了当且完全不拖泥带水的。提交简历的阶段可以在争议解决组和公司业务组这两个大方向中进行选择,考虑到自己的专业等因素,我当时选择的是公司业务组。今年方达的暑期实习筛选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筛选简历,二是合伙人面试。(方达选拔是没有笔试的哦~~直接就是酷酷的par面~~)也就是说,方达收到上千份的简历后,经过这两个环节,最后会筛选出十几个人进入公司组实习,那么其实每一个环节都还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而言,针对第一个环节,简历筛选的标准我虽然没有详细地和HR姐姐讨教过,但是根据对一起在方达实习的小伙伴们的观察,我认为方达筛选简历的标准是比较综合且全面的,应该会注重就读的学校、学习成绩、英语水平、获得的奖励称号、实习等其他相关经历这几个方面。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实习生都集中在清华、北大、人大、中国政法、对外经贸这几所高校的法学院,且几乎都有其他律所的相关实习经验。法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好的实习经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法学生进行法律实践的意愿与能力。除此之外,方达等许多顶级内所的人才选拔都格外重视英语水平,因此简历中能体现出自己优秀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比较加分的。由于方达没有笔试环节,第二个环节直接就是合伙人面试,因此面试对于是否能够拿到实习offer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方达的合伙人面试有两种结果,第一种是可以一次性过关顺利拿到offer,第二种是在一面后被放到waiting pool中经历二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获得实习机会的。面试过程一般会持续15-20分钟(但是我当时面试可能和合伙人聊high了,就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首先是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合伙人会针对简历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一般会关注简历中与众不同之处、各种交流比赛以及相关实习经历的细节性问题。总之对于面试时简历的准备,我的建议是将自己写在简历上的每一条内容都至少准备几百字的中英文叙述,要尽量对自己的简历内容了如指掌。面试时合伙人除了提问简历,还会据此展开提问一定量的专业知识,这一部分我理解没有所谓的题库,合伙人主要看对话进行的程度随机提问,有可能是针对简历中提到的相关的延伸出的专业知识,也有可能是自己在回答问题时不小心提及的专业词汇进而被追问。至于面试时的语言,我了解到的情况应该是中英都有,尤其是方达相对比较看重个人的英语水平,因此与他人用英语进行顺畅的交流也是一项必要的技能。我当时的情况是前半部分用中文,后半部分转换到英文,一般来说这两部分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合伙人突然用英文开始提问了,自然而然接下来的回答就要switch到英文频道。而且有时候问题比较出奇不意(比如当时合伙人突然问我是怎么学习的英语,虽然内心很懵逼但是表情一定要镇定自若、面带微笑、缓缓回答~~~),所以整体而言,相对比较考验个人的灵活应变能力,这也是成为一个优秀的lawyer需要不断锻炼的能力。
由于我当时比较幸运,一面通过后没有被放到waiting pool中,对具体二面的内容不甚了解,但据说二面是想要再确认一下英语水平是否达到方达所要求的标准,也算是给大家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这点来看,方达的选拔还是很人性化的。
(PS, 我理解每个合伙人的风格不同,因此上述面试细节仅供参考。)
Q:Christina在方达实习期间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呢?
A:方达的工作模式是采用律师池制度,就是在GC(General Corporate)组项下没有再细分成资本市场组、重组并购组、投融资组等小的团队,而是将所有律师放到所谓的pool中,项目有需求的时候可以随时找时间available的律师一起协作。这种制度我个人认为是有利有弊的,好处在于对于初年级律师可以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项目,不至于早早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同时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老板,了解合伙人们的不同风格。当然,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分配任务的合伙人或高年级律师无法具体明确每个人的工作量,可能会出现有的人同时跟进好几个项目但是有的人却没有什么项目的情况。因为不在一个固定的团队中,大家无法了解每个人的具体项目数量和工作情况。我认为应对这种情况需要自己主动协调平衡好,在实在无法应对的情况下学会适当拒绝,这也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表现。毕竟,接到手的任务都是需要尽心尽力、保质保量的完成的。
在方达实习,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氛围很好, 而且几乎每一个和我一起吃过饭的律师都说过类似的话。 没有太多职场剧中所谓的阿谀奉承、勾心斗角(可能主要原因是方达的律师都太!忙!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且融洽。 而且由于暑期实习期间方达的座位相对比较紧张,我和另外几个小伙伴被安排在了一个“战斗室”中(就是一间被戏称为war room的会议室),在会议室中工作还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刚开始确实有不习惯之处,但后来慢慢发现整间办公室的小伙伴们都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另外,方达的管理相对比较灵活,如有事情可以提前给项目组和HR发邮件说明情况在家办公或在家电话会等。这种宽松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制度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方达的工作时间官方说法是早九晚五点半,但是这种正点下班的事情一般只在实习的第一天发生了一次,自此之后,加班便是家常便饭,不过适当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也是帮助自己迅速成长的一种好方式。 记得我实习last day中午和我的带教律师一起吃饭,他问我实习期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当时不假思索的说是来实习的第一周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需要独自写一个子公司的LDDR,虽然当时那家子公司结构不是特别复杂,现在看来也没有那么难,但是对于刚入门的实习生还是算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当我写完后收到senior的律师满篇批注mark-up一字字给我修改的版本时,内心既感动又佩服,当自己静下心来一字字阅读比较的时候,会发现律师这个工作对细致程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份份交出去的文件其实代表了一个律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除此之外,我实习期间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参与各种项目的尽调 。撰写一份法律尽调报告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报告中的每一部分都需要与公司进行沟通确认,同时通过公开渠道检索的结果进行比对。无论是画股权结构图,还是梳理历史沿革,抑或是对知识产权、房屋租赁、重大合同等内容进行附表摘录,其终极目标都是了解清楚目标公司的情况,因为只有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具体情况,甄别存在的法律风险,才有后期谈判的方向和交易的基础。另外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工作是进行法律检索与法律研究,这对于法学院的学生应该是一项基本功。但是我慢慢意识到与书斋中的研究不同,律所中的法律研究需要更有针对性。我相信法学院的学生都接受过各大学派学说的洗礼,但是律所是直接面向客户,为客户提供法律意见的地方,因此实践中的做法与监管政策才更接地气。每一次研究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支撑,需要有司法实践相关案例的佐证,需要有电话咨询监管部门后的确认,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其他相关风险的防范措施……一次次的法律研究中,我慢慢知道当律师抛来一个问题让我研究的时候,不仅要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也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想到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这也是我在方达实习期间的一步步成长。
虽然律所的工作注定不那么轻松,但是如果合理地规划时间、尽快熟悉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可以相对协调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的,我觉得这也是选择律师这项工作需要锻炼的一项能力。
Q:Christina 之前有过在英国安理实习的经历,能不能简单谈一下在外所与内所实习有什么不同?
A:外所与内所的工作内容是不太一样的,比如我在英国安理实习期间就几乎没有接触过尽调工作,也较少需要打电话向监管层等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了解确认,更多的是法律文件的翻译,以及简单协议的英文撰写。在外所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英文功底与较高的细致程度。比如, 在英国安理实习期间,带我的律师姐姐会让我先草拟英文的邮件内容,修改之后告诉我如何措辞是更礼貌的,如何表达是更清楚的,让我意识到草拟一封发给客户的邮件都大有学问。而中英文协议之间的互译更是体现了律师的细致与精确,前后语言的一致、斜体粗体的对应……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外所的实习过程中我总会感受到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如果在外所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还是需要一定的英美法学院学习经历或在国外的从业经历。无论是去考美国的bar还是英国的QLTS都是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是晋升的筹码。
相比之下,内所的业务大多适用中国法,和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法学教育相对契合,工作过程中应用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我个人觉得选择内所和外所从业无所谓好坏,主要是个人的一种偏好,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看重的发展路径不同,自然选择就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未来的规划,那么每一段经历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
最后很感谢在方达实习的这段经历,结识了无数优秀的小伙伴和敬业的律师们。记得方达的宣传片中映上屏幕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梦开始在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里,几个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青人成立了一个极有可能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律师事务所”,也有人评论到“心里被方达感动到了,有梦想的人永远都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人”。我想就是这种梦想的力量支持方达走到了今天,也相信方达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来越绽放光彩。感谢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让我知道『唯有相信,方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