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D座地下一层清华X-lab(备注:来访请提前联系客服风小兔预约)

contact@crazypass.org

“微信客服号:风小兔”

微信公众号

从零实习到Dream Offer: Better Late Than Never

这是一个从零分追赶到及格线的故事,是一个未过司考零律所实习经历的应届生,如何用一年的时间努力追赶,在求职季的尾声(其实是延长线上)终于收获理想offer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我,用了一年时间获得现在的工作,又用了一年时间证明自己的倔强是执着而非任性。现在,终于在一切稳定下下来,生活慢慢步入正轨,自觉暂时有资格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讲给你听。


献给在和我一样在求职季纠结过的朋友们;敬佩那些早早意识到热爱并脚踏实地践行梦想的前辈们;也致敬那些明白的晚些,但是仍然克服困难,重新找寻热爱的人们。



l 开篇:香港,点燃理想or打鸡血?


“看着仿佛从TVB律政剧里走出来的师父们,我也想做一个专业人士。可是,我有资格吗?”


一直对成为律师没什么兴趣的我,在进入应届生求职季之前,突然在职业规划的轨道上,转了个弯。

因为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律师公会合作的课程奖学金,我有幸在暑期前往香港参访见习。原本抱着见识一下的心态,却没想到,两周之后,律师成为了我唯一明确的职业目标。 


什么触动了我?


或许,是师父每次谈到法律问题是都要拿出书找到来源的严谨,是师父面对新领域案件时四处请教的诚恳,是大律师们在法庭上彬彬有礼陈词的仪态,是他们把克制的情绪用理性论述的方式埋藏于案卷字里行间的“狡猾”。


或许,是开庭前挑灯熬夜的日常,是法庭上威风的长袍和假发,是work hard play harder的中环文化。


最重要的,至今在脑海中一遍遍浮现的,是他们专注于研究和讨论案例时眼睛里的火花,以及一遍遍强调“律师的职责是帮助法庭查明事实”的坚定。


看着仿佛从TVB律政剧里走出来的师父们,我也想做一个专业人士。可是,我有资格吗?


彼时,已经是硕士最后一年的我,还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由于缺乏职业规划,我的专业方向和课程选择也与成为律师所需的知识相差甚远。而且,在其他同学已经有不只一家律所实习经验的时候,我还从未进过律所的门。

香港之行,究竟是点燃了我的理想,还是仅仅被打了一剂鸡血,取决于,我能够赋予这个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吗?



l 跋涉:北京,乏人理解vs无私帮助


“想做律师?你知道律师的业务分类吗?你知道行业内有哪些律所吗?司考都没过,想的还挺多。”


回到北京,我开始跟导师和各路师兄师姐谈人生谈理想。在鼓励之外,听到最多的就是以上那句话。距离司考还有四十天,其他同学已经进入了冲刺期,而我,才刚刚起步。


从司考结束到出成绩,一般要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值所谓“金九银十”的求职黄金阶段,身边早有规划的小伙伴们开始成为第一批拿到满意offer的幸运儿。


而我,在本该海投简历、四处奔波于面试笔试之间时,却继续选了四门与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


“你的学分已经够了,想上课旁听就可以,选课没必要啊。”“我希望能够跟着一起交作业,一起考试,认认真真学知识。”面对同学的好意劝解,我固执己见。


与此同时,在前辈的推荐和帮助下,我开启了第一份律所实习。


这段时间,我格外充实,每天上班路上一个小时的地铁时光,伴随我的是耳机里的专业课程音频。傍晚再赶回学校,与师弟师妹们一起上课,讨论,写作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正在慢慢融合在一起,就好像一片一片拼图,看上去零零碎碎,却慢慢拼合出一幅画卷的模糊轮廓。


第一份律所实习并不长久,双方都没有留用的意向。而对业务领域的不了解和不确定,使得我成为律师的心思,似乎还不那么坚定。那时,我身边的很多前辈并不是律师,提供的建议比较间接。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位以律师为志业的师姐,她对我说:“如果你坚定想做律师,确定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准备面试。可是,现在,我看不出你是否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转年三月,交了毕业论文,我才意识到求职的紧迫性,广投简历。时机不对,个人不够优秀,我频频受挫。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简历上那句“已参加司考,等待成绩中”终于改成“已通过司法考试”。


在挫败和纠结中,以前在媒体实习时的编辑老师伸出援手,虽然此前只有一面之缘,却热心积极帮我联系朋友推荐,使得我以“插队”的形式拿到了四个来自律所的Offer。之所以说“插队”,是因为面试时,律所都告知当年名额几乎已满,已不再公开接受简历,鉴于有人推荐,愿意见一面,给我提供实习机会,到毕业再决定是否留用。


这时,我做出了第一次选择,一个任性的决定:

“我选择去深圳。”



l 折腾:深圳,毅然决然or 任性冲动?


“我爱那里的空气,也喜欢新认识的朋友。可是,我看不到五年后的自己。”


深圳的offer是当时唯一一份靠自己投简历找到的,也是唯一一份诉讼业务的offer。毕竟在香港点燃我的是诉讼律师,我心里也一直希望能够尝试体验诉讼业务。只是以自己的情况,能入律所的门已经很艰难,更何谈挑业务?


那份远程笔试题,成为了我去深圳的理由。


深圳的合伙人发来一份笔试题,题目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在法律实务课上对于诉讼业务又有新领悟的我,看到这份笔试题,仿佛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一个案子。通过假设补足事实信息,分类讨论,查找资料,请教同学和前辈,不断思考和研究。在提交笔试题的邮件里,我写道:“即使您不打算录用我,我也希望有机会当面向您请教这几道笔试题。”


这是与之前的面试和笔试截然不同的感觉,那时我更多是做出“面试时应该的回答”:

“我不介意业务领域,能学到东西就好。”

“我其实更喜欢诉讼一些,但是每个领域都能学到知识。”

“只要您给我机会,不管做什么,我一定努力。”


而这一次,面试时,合伙人拿出了那份笔试题和一份新的案件信息,让我参与讨论。虽然我一时只能回答出思路,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但是思考诉讼对策的感觉,带给我真实的触动。


仿佛在香港被点燃的小火花又出现了,仿佛眼中有了光芒。


怀着愧疚,我给北京的律所发出了再三斟酌措辞的婉拒邮件,找到帮我推荐的前辈致歉。随后在深圳入职、租房,开始等待两个月后实习期满后的转正。


那时以为实现了理想,一切尘埃落定。开始每天在蓝天白云中走路上下班,开始去深圳图书馆借书看书,开始结交当地的朋友。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我沉浸在美好生活中,甚至畅想着找个人一起在这舒适的气候中压马路逛公园……可是,我又任性了。


在转正的前一天,我辞职了。


离开的因素有很多,主观的,客观的,现在只化作一句话:“我看不到五年后的自己”。



l 回归:北京,弹尽粮绝but绝不将就


“我宁可你回家找个月薪三四千的事业单位,也总比现在做个三无产品强!”


来不及告别,匆匆回到北京。毕业,收拾行李,离开学校。


此时的求职形势比三月更艰难。我没有工作,不敢租房,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过渡期”会有多长。好心的同学收留了我,让我住在了她的半张床上。


继续投简历。已经认清了自己对诉讼业务的热爱,此时我已经无法投递其他业务领域。并且开始在面试时开启“自杀”行为:

--“我们的业务主要是非诉,只有一些相关的案件会涉及到诉讼,你考虑吗?”

--“对不起,如果几年后不能转为诉讼,我想可能我不太适合这个职位。”

--“我们诉讼部今年不确认,但是另一个部门有工作机会,你考虑吗?”

--“抱歉,可能工作内容和我希望的不太吻合。”


我清楚自己的“任性”与“挑剔”,也明白自身背景与所求岗位的差距。此时,我想起很多前辈的建议:想做商事争议解决,应该先去仲裁委见识一下。有幸遇到了一位愿意给我机会的案件经办人,于是我进入贸仲实习。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轻松。当身边的同学都已经在入职培训,当朋友圈已经充斥着新生活的欣欣向荣,当大家的话题变成了薪资待遇和这par那总……我却为拿到了一份不能留用的实习而兴奋不已。


没想到,阻力来自一向包容和理解我任性的家人。深圳走一遭,家人虽然不愿,但也尊重了我的决定。突然返回北京,他们越来越看不懂我。对于毕业后还在找实习,母亲解读为“女儿找不到工作了”。于是在电话里说出了:“我宁可你回家找个月薪三四千的事业单位,也总比现在三无产品强!”面对母亲无工作、无收入、无家庭的三无指责,我无颜提出已经弹尽粮绝的窘境。于是委婉地向老师表达出能否做一些工作赚取补贴,老师没有问任何问题,很干脆地借给我一笔钱过渡。


实习敲定,我却明白并不能指望短暂的经历带来实质助益,我还需要做到更多。于是告别了好心的同学,搬到了距离实习单位和学校更近的地点:在圆明园附近找到了一个四人间的床位。这样每天下班后半小时内就可以坐在学校的教室或图书馆,开始看师弟师妹帮忙借的一本本国际仲裁、国际私法相关的书籍。


这样的生活惨吗?想起跟好友见面时劝我“别自视过高,妥协将就一下”的语气和眼神,想起独自看《踏雪寻梅》时被孤独包裹的无力感,想起因为前途未知回到学校也不希望遇到熟人的尴尬……似乎,有点儿惨吧。


可是现在我想起更多的,是愿意分半张床给我的同学,是知道我回北京马上积极帮我推荐工作的师兄、媒体前辈、远在美国素未谋面的一位姐姐,是二话不说借钱给我的老师,是远在香港却劝我可以理性坚持但要设定时限的师父,是向我推荐仲裁书籍告诉我仲裁圈故事的前同事,是在贸仲愿意回答我各种提问带着我开庭的案件经办人。而我对他们,有过辜负,有过婉拒,有过不守承诺,感激并愧疚。


我在朋友圈写下:“遇到了太多善良的人,总是担心欠了太多人情不知道如何报答,于是也要努力做个善良的人。”



l 尾声亦新生:面试时讲个故事给你听


“做个自我介绍吧,你的简历我看过了,有其他补充吗?”


在我看了大量争议解决和涉外仲裁的文章,以及研究了各个律所在这方面的发展后,简历一个一个投出去。有的石沉大海,有的礼貌回绝,有的愿意提供其他业务的工作,有的帮我推荐给其他合伙人……直到,遇到了后来即现在的Boss。


此时的我,已经不再需要师姐教导如何准备求职邮件和面试,因为坚定了想做的,清楚了想要的,按照本心去做去说去准备就可以了。


面试时,Boss说:“做个自我介绍吧,你的简历我看过了,有其他补充吗?”我给他讲了这一年的故事。当然只是四十天过司考,学分满了还在选课,因为对诉讼的本能热情去了深圳,去贸仲实习和下班后回学校看了哪些书。至于那些有点卖惨嫌疑的经历,冷暖自知就好,正如师父所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应为外人道也。


入职,试用期,工作……忐忑地每一步,走到现在,向自己证明当时的倔强是执着而非任性。也终于有点小小的资格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别人以为的那么惨,也不会很快达到自己理想的那么好。我们能做到,能珍惜的,只有眼前的每一天。


这段故事在我的人生中已经是过去式,写下来只为给师弟师妹一些教训引以为戒。律师这条路需要学习一辈子,拿到offer只是第一步,以后的路怎么走,怎么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是长远的课题。我有幸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遇到很多优秀的人。现在的挑战是如何追赶上前辈的脚步。

 

l 结语:

        "You will be tired. And you will be frustrated. Yet many of you have persevered because of a 'right' kind of feeling that gets you up every morning to do so. And what is the kind of feeling? Maybe it's the kind of feeling that you're doing what the true professionals do."

——2017年香港法律年度开启典礼上香港律师会会长的讲话




律所求职碎碎念


1. 积极发动各种资源,无论是请求推荐或者打听工作情况。无需不好意思,别人的推荐虽然可以让简历更容易被看到,但具体的笔试面试还是靠自己。


2. 能过简历关,背景都不是问题,简历中必有符合职位要求之处。面试重点是发现和强化自己与职位相匹配的经历。


3. 认为自己背景不足的(如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相关经历、专业方向不符、有关业务无接触等等),用简历之外的内容去证明它。律师讲求证据,什么可以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证据,自己体会。当你说“我不了解但我愿意学”的时候,请先告诉人家你学了什么,或者有怎样的学习能力。


4. 入职前做好尽调,了解清楚再做选择,尽量不要短暂工作后就离开。短期工作后离职,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给单位的工作、自己的声誉、同校师弟师妹未来的求职,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