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D座地下一层清华X-lab(备注:来访请提前联系客服风小兔预约)
contact@crazypass.org
“微信客服号:风小兔”
微信公众号
最近很多朋友在知乎上讨论拿了年终奖就跳槽是不是合适的问题,看来大家对于各个老东家一直颇有怨言, 都各自准备着换个新东家继续抱怨了。去一家排名高,待遇好,妥妥有18万美金的外所岂不是美滋滋,想想小编都觉得要走上人生巅峰,秒秒钟就是要迎娶范冰冰的节奏。年关将至,小编就在这里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2018年, Vault排名最高的那些律所们吧。排名前五的依然是这五家万年不变的顶级律所了。其中长期盘踞第一的Cravath更是用自己的薪水制度决定了整个美国Big Law法律市场的薪资水平。来看看vault对它的介绍:“Cravath, Swaine & Moore LLP has been known as one of the nation's pre-eminent law firms for nearly 200 years. With industry-leading practices on both the litigation and corporate sides and stand-out teams in M&A, capital markets, banking and credi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ravath ha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developing not only how law is practiced, but also how lawyers are trained. Although the firm has only two offices and a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list of services, it has the unqualified esteem of its peers.”来来来,跟小编一起膜拜一下Cravath的薪资体系:Base SalaryAll offices1st year: $180,0002nd year: $190,0003rd year: $210,0004th year: $235,0005th year: $260,0006th year: $280,0007th year: $315,000Summer associate: $3,500/week 不过小编觉得你们家是不是要换个网站设计师了。。。。第二名的则是,也许是美国最厉害的公司法律所的Wachtell,这个没有分所的神级律所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成了这个领域的网站,真是尝尽了一人我饮酒醉的滋味。有趣的是Wachtell这个律所的名称发音经常会成为一个迷,很多人发成“watch”“tell”,“手表说?”,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名字里并没有watch中的t,正确的发音应该接近于Wok tell。作为一个律师合伙人一比一,人均创收最高的律所,Wachtell的一年级律师工资甚至比其他律所还要多,但这些都是小钱,因为进了wachtell,不当par就没必要出来。Base SalaryNew York, NY1st year: $185,000Summer associate: $3,550/weekSummer Associate Offers28 out of 28 (2Ls) (2016)跟前两位高山流水比,Skadden就接地气很多,并在全球各大城市都有办公室。来看看Vault的评价“Kind of like Oprah or Beyoncé, Skadden is a giant among mortals. Known by its one name, it sits atop its world, continuously topping the AmLaw 100 as one of the most profitable law firms. It was the first law firm to report $1 billion in annual revenue-now an industry brass ring. But it's not just about the money or numbers-Skadden consistently draws top accolades from the most esteemed rankings: Chambers, The American Lawyer, The National Law Journal, and the Financial Times. The firm also gets regular annual kudos from industry-specific publications-such as Corporate Board Member's ranking of "America's Best Corporate Law Firms"-and overseas rankings”Skadden在这些地方都有办公室:New York, NY (HQ) • Boston, MA • Chicago, IL • Houston, TX • Los Angeles, CA • Palo Alto, CA • Washington, DC • Wilmington, DE Beijing • Brussels • Frankfurt • Hong Kong • London • Moscow • Munich • Paris • São Paulo • Seoul • Shanghai • Singapore • Tokyo • TorontoSullivan Cromwell在律所里似乎总是扮演着一个尖子生的角色,这一点从它对于法学院学生成绩的执着要求就可见一般。“A BigLaw powerhouse, Sullivan & Cromwell has been ranked in the AmLaw 100 since the rankings began in the 1980s and is a regular player on The American Lawyer's elite A-List. The firm is well-thought of among the greenhorns as well as the old-timers-it consistently appears at the top of associate polls for the draw of big-money clients and its generous benefits.S&C has followed-if not created-the blueprint for legal success: it has grown internationally and in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 cross-border M&A, restructuring and finance transactional demands of the biggest corporate clients in the world.”Sullivan的历史也是非常强大了。Sullivan & Cromwell has consistently steer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of the world's corporate titans over the past 130-plus years. Founding fathers Algernon Sydney Sullivan and William Nelson Cromwell wasted no time in elevating the firm to elite status, advising J.P. Morgan-as in the man himself-during the creation of Edison General Electric in 1882 and later guiding key players in the formation of U.S. Steel and the financing of the Panama Canal.During the 1950s, S&C's litigation group successfully defended five of the largest investment banking firms in the nation against antitrust charges fil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eanwhile, the general practice group dealt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increasingly large public stock offerings, handling Ford Motor Co.'s $643 million IPO in 1956, the largest ever at that time. S&C reopened its Paris office-closed during World War II-in 1962 and opened a London office in 1972. The firm picked up its international pursuits again in the 1980s and hasn't slowed since, opening offices in Asia, Australia, and Europe and becoming one of the preeminent M&A shops on the planet along the way.More recently, the firm drew on its financial services and restructuring prowess when it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dealing with the subprime and financial implosions in 2007 and 2008. Throughout the crisis, S&C maintained its compensation levels for associates and did not engage in a program of layoffs, defer incoming associate classes, or shorten its summer program. S&C seized upon the transactional wreckage of 2008 to build its reputation as, in the words of The American Lawyer, "the go-to firm for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fter the storm cleared, its global reach served the firm well as it continued to build on its trans-Atlantic finance, restructuring, and M&A work.The Best at Doing… EverythingS&C is known for its "generalist approach" to bot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lient service. In contrast to the rotation systems found at many firms, S&C associates are exposed to a broad range of matters across subgroups, industrie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S&C's clients are non-U.S. commercial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entities). Associate development partners in each group ensure that junior lawyers and summer associates receive a balanced level of work as well as a mix of assignments that is customized to each individual's interests and goals.达维也是一家百年老店,非常经典的华尔街律所了:Davis Polk & Wardwell LLP, founded in New York City more than 160 years ago, has finance in its DNA. The firm boasts one of the nation's b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corporate departments, with impressive teams in capital markets, M&A, bankruptcy, and tax. Its highly-regarded litigation practice-which includes a top-notch white-collar criminal defense team-also has deep roots: in his long career, name partner John Davis argued more than 250 cases before the U.S. Supreme Court.1st year: $180,0002nd year: $190,0003rd year: $210,0004th year: $235,0005th year: $260,0006th year: $280,000Summer associate: $3,500/week计划跳槽的你们,准备好了吗?
VIEW MORE2017年7月的加州bar结果在去年11月17日公布,49.6%的考生通过了这项考试,比起2016年7月bar考试43.07%的通过率有显著提高。其中,首考通过率达到了62%,而2016年加州bar的首考通过率只有56%。整体而言,加州bar的通过率有了些许提高,这或许使得其吸引力对国际学生会逐渐提高,相信在未来也会和NY bar的吸引力差距逐渐缩小。 通过ABA认证的加州法学院考生首次通过率是70%,而来自ABA认证的加州外法学院首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则以67%的比例通过考试 。那么,哪些州外大学在加州 bar考试中表现最好,哪些州外大学表现最差呢?像往常一样,California State Bar只统计了参考学生超过11位的法学院的信息。在这份榜单上,T14法学院表现极其抢眼。值得一提的是圣母大学在这个排名上超过了半数的T14法学院,可以看出其学生实力也非同一般。令人惊讶的是,T14院校中康村居然出现在这个榜单上。而其他知名法学院如Emory,WUSTL等也出现在了这一最差通过率排名上,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了。
VIEW MOREDR即争议解决,是律师的老本行,也是近几年越来越受关注的领域。许多有律师职业理想的人都将DR看做是比火爆的资本市场领域更理想的职业选择,然而DR究竟有哪些细分领域,DR领域哪家律所值得去呢?快来听听本期嘉宾的解读吧。1、 延超你好,谢谢你愿意作为今天的嘉宾,请先自我介绍下,让大家认识你吧。 Hello,大家好,我是延超。我毕业之前之前在比较多的外所有过非诉的实习经历。毕业以后也是出于兴趣,兜兜转转,在业务水平蛮好的内所做一名兢兢业业的DR新兵,转眼也有一年时间。现在拿到了杜克大学的全奖offer,准备攻读LLM。 2、 DR具体是指什么?能简单说说么? Dispute Resolution,中文名争议解决,外号DR,俗称打官司。争议解决业务主要包括了诉讼和仲裁两部分,当然还可能有一些其它的替代性纠纷解决的业务,以及与争议有关的其它法律事务。诉讼部分基本都是以国内法院的诉讼为主,仲裁呢,则有国内仲裁与国际仲裁的差别。至于如何界定“国际”,则是仲裁法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在这里且先按下不表。与非诉律师不同,乍看上去,争议解决律师更像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在法庭上慷慨激昂的辩护士的角色。 当然,争议解决中最多的工作量也还是法庭之外繁琐细致的工作,其过程也往往是“痛并快乐着”。 3、 感觉你们的工作好高大上啊,你们平时主要做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回答。从一个仲裁或诉讼业务发展的时间线的角度来看,律师的工作贯穿了争议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 在争议刚刚露出端倪时,律师可能就需要介入。例如我参与的一个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作为买方律师的我们,在卖方发邮件表露出不愿意履行合同内容的意愿之时,就需要分析有关的法律风险。 随后,要立即准备相应的法律文件来服务客户的具体目的。上述案件中客户希望对方能够实际履约,避免通过诉讼或仲裁来解决纠纷,那么律师则需要准备律师函来正告我方要求,驳斥对方主张,并言明法律后果,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只好诉诸公堂,则需要提前准备诉讼文件,例如起诉状,或仲裁申请,证据清单等实质性的法律文书,以及诸如委托代理书等程序性质的法律文件。在此之后,便需要进行大量的诸如收集证据和法律研究等工作,准备开庭。有时,胜诉后的执行也会困难重重,也要发挥律师的智慧来促成这最后一步的推进。 此外,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法律研究,这也是贯穿职业生涯的基本功。在律师的实践中,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这些传统上的法律渊源,以及法院系统、行政机关内部的种种规章制度、政策方针,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做到准确有效的法律研究,实在是一门大学问。除此之外,Junior还要积极参与到案件事实的梳理工作和证据收集工作中。DR看起来是非常有趣的,但实际工作中还是同样要处理大量单调重复的信息。 4、 你认为作为一位DR新人,在工作中的难点是什么? 对于新人来说困难还是非常多的,最常见的无非就是做法律研究找不到答案。实践中,很多争议正是出现在了法律的“尽头”,找不到任何条文明文回应这些问题;还有时候,虽然对于某些争议问题律师基于法律规定有了内心的预判,但还是不敢百分百确信,在这些情形之下,如果能找到一篇案情极为相似的法院判决,不仅可以回应对于某些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问题,也可以为律师的专业判断吃一颗定心丸。但是找案例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经常会出现几个小时在裁判文书公开的网站上神游但是找不到有用的案子的情况。除此之外,像文件的起草这方面也是很容易出错。因为缺乏经验,新人很容易拿捏不在有些词句背后的深刻考量,这个时候就会真正意识到为什么“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 5、 能否分享一些工作中的趣事? DR的案子都还是蛮有趣的。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案例里面的事实都容易抽象成读书时最直接的案例分析的甲乙丙丁的模式,直接关注法律的适用,而不用向非诉一样,用非常多的实际去研究一个陌生的商业流程。这样就使得对于整个业务的框架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 回过头来看做案子的过程中有蛮多好玩的事情,比如在一个名誉权纠纷中我们需要一个一个翻当事人的微博和底下网友骂人的评论,来说明构成了“社会评价的降低”;又如在著作权的案件中可能需要把涉案的小说翻来覆去读并且做出表格逐条分析人物性格来判断是否侵权。不过乍看上去这些事情很好玩,但是把一本小说读个七八遍就一点都不好玩了,做律师就是这样,高屋建瓴的谈很有趣,但是一砖一瓦的搭建还是比较枯燥的。6、 和目前最受欢迎的非诉业务相比,争议解决发展前景如何? 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非诉执业的律师其实水平差异很大,有法律功底非常扎实的理论派,也有长袖善舞的搞关系派。个人希望随着整个司法环境的改善和更多出色的法律人进入这个领域,能从整体上改善整个生态。不过作为律师最经典的形象,争议解决律师处理的法律问题最大,也最能感受到学校学习的法律知识的直接作用。但同时由于专业性非常强,转行的难度也会增加。看到跳去其他行业的诉讼律师似乎并不是很多。 7、 如果想从事这方面业务,应当如何规划? 个人觉得需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是,国内目前从事高端争议解决业务的律所,团队并不是很多,有时候一个萝卜一个坑。除了一些成长期的团队,很多找DR的团队并不是那么容易。此外,由于争议解决似乎比较讲究师傅带徒弟的团队模式,有时候也不得不做一些律所名气和团队名气的平衡。但只要够优秀,机会总是有的。 具体操作方面,个人认为法律功底一定要扎实,民商法和诉讼法都要非常熟悉。此外,参加一些模拟法庭也是获得exposure很好的机会。此外,国内的诉讼团队大多非常看重通过司考和是否可以挂律师证,这对于几年后是否能够获得立案,开庭等资格非常重要。 8、 据你了解,目前DR领域哪些律所比较好? 传统上的大所都是非常不错的,方达,金杜,中伦,君合等在业界都很有名气,还有如通商,竞天公诚等也有些业界顶尖的团队。此外,天同在国内诉讼上独树一帜,汇仲在仲裁领域也是领先的。一些新兴的律所,例如达辉,则具有后发优势,业务水平很高,也很有前景。
VIEW MORE【本期访谈人物】Maria Catherine Jeneen Lambuson曾供于JPMorgan Chase & Co.在JPMorgan工作了2年7个月There are some of us who dream of becoming a doctor, lawyer, or businessman someday. But what must we do in order to make those dreams a reality? Well for starters,we have to go to school to learn and study. After that, take an exam andgraduate. Lastly, give your application to the proper office and voila, you’rea doctor, lawyer, or businessman. But nowadays,it’s not as simple as that. People aspiring to be a professional undergo aseries of levels in order to be called engineer, doctor, or attorney. The mostbasic level is called internship. Today, most courses require an internshipexperience to be completed in order to graduate. Personally, I believeinternships are not to be taken lightly. This is the first level yet veryimportant in building your future career. So here is a list of how to apply,prepare, and ace your internship in investment banks. Phase 1: Preparing Your Application There is actually not much of a difference if you apply for an internship in other countries. You just have to start applying for an internship by the end of your second semester during your third year if you are an undergraduate or during your first year if you are taking masters degree. I advise you to start earlywith your applications as companies’ responses may take a bit of time. Applying online is also as effective as trying to give your resume personally to numerous offices. Apply to as many companies as you can. You are not going to lose anything if you apply to each company you see on the internet. Phase 2:Preparing for Interview Let’s say you pass the screening and now eligible to have an interview with the boss of the company. Do not think that the interview phase will be easy.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 this is the hardest phase of the whole process. To talk with sense and confidence in front of a high-ranking official of the company is definitely nerve-wracking. If you want to pass with flying colors after an interview, you must do these three things: prepare,review, and practice. Prepare yourself before the interview. You have to summon every ounce of your confidence from your body and channel it. Do not be shy.Speak loudly and clearly. Think before you answer and try to avoid stuttering.I must say you have to review a few topics before you head out to an interviewwith an investment bank. Review topics from basic Finance such as derivatives.Also, basic Accounting and Mathematics of Investment. Lastly, prepare shortintroduction about yourself as this is must in every interview. Phase 3:Preparing for Internship Let us say again that you successfully pass your interview and your company finally decided to bring you on board as theirintern. There are requirements to be passed to the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of the company before you can start. Make sure you pass all the requirements before the deadline. Common requirements needed are medical clearance and proof of your enrollment to a university. After you secure all these, you can definitely celebrate now for being able to land an internship position. Once you are there, always be understanding towards everyone. Greet the janitor hesame way you greet the CEO. Do not expect that your boss will give you difficult tasks. Most probably they will give you the very basic ones first.You have to show always that you learn fast and at the same time, hard-working. Earn their respect so that they will trust you with in giving harder tasks andthey might consider to hire you after your internship. Lastly, smile. No one likes an intern who is sad or snobby. Optimism is the key. I hope the above list will help you in securing aninternship position. Learn and enjoy the whole experience. Good luck!
VIEW MORE在本期中,北京大美妞儿Ellen将为大家分享她申请港大LLM项目的经验、从港大毕业后在香港找到顶级律所的成功经验以及她执业多年的感受与规划。 Ellen Jia 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毕业于香港大学LLM项目毕业后进入金杜香港办公室资本市场部工作现就职于金杜北京办公室Ellen你好!非常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访谈!首先请简单地介绍一下你自己。Hello大家好我是Ellen,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现在在金杜北京的公司证券部,主要业务领域是跨境并购交易。我是2013年本科毕业,2014年在香港大学读完LLM的课程,之后在金杜的香港办公室资本市场部工作了两年,去年10月正式回归大北京生活。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从研究生申请到两年半工作的经历。其实我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我的经历也许没有大家的丰富,简单的生活就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啦~请简单介绍一下本科毕业后申请香港LLM的情况?申请了哪些学校?获得了哪些Offer呢?我本科期间的最后一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交换。大四申请研究生的时候,申请了一部分英国的学校,包括UCL、诺丁汉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也有香港大学。前前后后收到了前面讲的这些学校的offer,后来之所以选择了去香港,一是因为香港大学给了我全额奖学金,二也是因为考虑到毕业之后可能会有在香港工作的机会,最后选择了香港大学的普通法专业,也就是MCL(Master of Common Law)。请和大家分享一下申请到全奖港大LLM的经验?为什么会选择申请香港的LLM呢?为申请做了哪些准备呢?当时我用雅思成绩申请的香港大学。因为之前在英国交换,大三的时候就完成了雅思考试,所以在语言方面还算是准备时间比较充分,大四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也没有再重新参加语言考试。学校成绩和社会活动方面,我自己在大学时候的成绩还可以,加上本科期间还比较活跃,参与过一些学校的活动,在撰写PS方面压力也不是很大。之所以选择香港大学的专业,一是因为香港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在这里你既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的渗入,又可以感受东方文化的延伸。香港是一座很神奇很有魅力的城市,你对于西方文化的渴望,在这里可以得到满足,因为太多的历史、现今的环境综合,让香港成为了亚洲最西化的城市;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香港也延续了太多东方文化的传统,南方海滨城市对于北方姑娘的吸引,从未断过。选择香港,同时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在初入职场的几年获得在海外闯荡的机会。研究生申请那会,我深刻的知道,相较于英国、美国,香港是获得工作机会相对容易的大陆以外的城市,毕竟法律作为靠语言吃饭的专业,英语非母语的我们优势并不明显。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虽然我们日常会有太多的英文交流、英文书写,但毕竟是祖国的一部分,中文的普及率和适用率还是很高的,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也相对高些。综合考虑上面两个因素,我最终接受香港大学法学院的录取,就这样开开心心的南下奔赴了一个自己一开始都不知道会生活三年的城市。请和大家介绍一下港大LLM项目的构成和录取情况?并分享一下在港大读LLM的感受和经验? 港大的LLM有很多专业都会招收大陆学生,包括MCL(Masterof Common Law)、LLMGeneral、CFL(Corporate & Finance Law)、Chinese Law、IP Law等,其中MCL专业因为是针对本科非普通法系的学生,大陆学生相对较多,我们那届有50多个大陆同学,其他专业大陆学生相对较少,每个专业大概7-8个大陆生源这样。至于生源,当然本科学校好学习成绩好的小朋友们不用担心这些,但是一些本科学校普通的小朋友们,其实也不用很担心,哪怕你的本科学校不是很有名的重点大学,但是你成绩还不错,英文也ok,一样有机会踏进港大的大门~在港大的一年学习压力其实不小。我选择的MCL专业可以选择部分本科生的课程,这点是我最喜欢这个专业的地方。大家都清楚普通法系的教学精华其实在LLB的课程中,本科的课程往往伴随的lecture和tutorial一同进行,也就是说,在上大课听老师讲完以后,还会有专门的老师分小组让大家讨论并巩固上课学的知识,当然港大的所有课程都是英文教学,同学里也不乏歪果仁,香港同学因为从小用英文上课,英文好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所以在港大的一年,对于大陆娃们来说,英语这一关,还是很重要的。我在MCL期间选择了普通法系最经典的合同法和侵权法课程,分别与港大的大一、大二的小朋友们一起上课。也选择了一些比较热门的研究生课程,比如经济贸易法律类的课程、双边跨境法律问题类的课程等等。开卷、闭卷、论文都经历过,在理解这些法律原理的同时还要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于其他一些专业,法学院的小伙伴们天天结伴出现在图书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考试前或者交作业前,法学院图书馆天天爆满,每天9点开门前在门口排队更是习以为常的生活。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从港大LLM毕业后申请到金杜香港办公室工作的经验?在金杜香港做哪些工作呢?2014年春天,也就是我LLM的第二学期,我开始向香港的各大律师事务所投简历,希望可以有留在香港工作的机会。陆陆续续参加了差不多10次面试,面试过程其实也很曲折,每次面试结束都会想想哪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如果下次再遇到可以怎么改进,就这么慢慢有了些提高。5月份结束了全部LLM课程的考试后,慢慢开始收到了录取,前前后后收到了3个offer,最终选择了金杜香港。2014年7月我正式开始在金杜香港的工作。在香港办公室的两年,我在资本市场部,主要从事H股IPO以及一些常年法律顾问的工作。IPO的工作很琐碎,从尽职调查到公司内部治理文件的草拟,从招股书的修改到交易文件的更新,从在客户公司驻场到递交上市申请前在印刷商没日没夜的通宵,现在看来,都是我对香港满满的回忆。在香港工作的两年里,我很少正点下班,因为看到大家的努力,我告诉自己没有理由懈怠。深夜归家对我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计程车里看午夜的香港老街,我知道这些都是年轻的历练。不时也会看中环日出,那些在公司给自己泡一杯咖啡继续奋斗的凌晨,那些听叮叮车开始工作的清晨,那些通宵以后和早班阿姨打招呼的日子,现在想想,是那么的真实与真切。Ellen现在在金杜北京做哪些工作呢?为什么会考虑从香港transfer到北京?在香港和北京做律师有哪些不同呢?2016年夏天,由于种种原因,我决定搬回大北京。2016年9月30号结束了在香港的工作,10月1日飞回久违的大北京,十一假期后正式开始了金杜北京的工作。回北京以后我的主要工作领域有了一些调整,目前主要从事并购类的法律业务,参与跨境并购的项目比较多。对我来说在香港和北京的工作性质变化并不是很大,因为我依旧是在跨境业务领域工作,客户依旧是中资外资参半。但最强烈的感觉是中国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数不胜数,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又要听取不同监管机构的指导意见,所以工作起来不仅仅要求一个法律人懂法,更要求他们可以真正运用法律到生活中,解读法律,将法律落到实处。回来做跨境交易发现国内的律师们英语真的非常厉害,我们目前的交易文件几乎全是英文撰写,与境外律师谈判、沟通也是全程英文。所以也借这个机会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不管今后从事法律领域的哪类工作,英语都是重中之重。在中国公司不断走出去的今天,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一名与时俱进的法律人,在学好法律的同时,也不要丢下英语这个主要的沟通工具。回北京以后其实还是挺想念在香港的生活的,毕竟在一座城市生活久了,都会有感情。我在香港的好朋友们也时常喊我回去看大家,走了以后才发现自己对那座城市的异常想念。真心想说,如果学弟学妹们希望可以离开大陆进修研究生课程,但是又不想走太远的话,香港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是一个不会后悔的选择~再次感谢Ellen参加本次访谈并分享你的宝贵经验!祝工作生活顺利!感谢风跃,感谢大家。有问题欢迎私信或留言提问。
VIEW MORE(接上篇)7.Jerry认为初级律师在香港上市业务中一个初级律师,在资本市场业务中必备的技能是什么?应当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初级律师最重要的品质和技能就是细致、责任感以及自学的能力。 【细致】这是年轻律师安家立命的基本功。初级律师需要在各方面都应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比如说验证笔录的编号、信息清单的格式、财务章节数字的抄誊、尽调资料的整理、文档格式的调整和内容的校对等。这种细致工作的能力,应该是每个初级律师和每位职场新人的必备素质,之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工作不细致,活儿不够好,其他一切都免谈。 【责任心】尽管初级律师所能接触的业务相对有限,处于一个相对辅助性的地位,但是对于自己的工作仍然要尽心尽力地完成,既要用脑,更要用心。用脑要求你对信息和理解和整合以及所出现问题的看法更加准确和敏锐,而用心则更强调你能做到全心全意、心无旁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责任感中所包含的中尽职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也是我们成为过硬、优秀、值得别人信赖和依靠的专业人士的不二法门。 【自学能力】资本市场的规制与监管是建立在监管部门强制披露的重要机制之上,这是由于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监管机构要求中介机构在监管部门的规制下等对发行人的资信进行背书。由于长期实践业务实践和经验积累,香港上市项目中的绝大部分的文档(比如法律备忘录、招股说明书、验证笔录、尽职调查问卷等),都有模板和先例,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初级律师的成长不一定是高级律师手把手地教或者自己从头开始学,而是照猫画虎、自学成才。特别地,在项目的若干关键时点,各方中介会组织各式各样的电话会议和群组邮件,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各家机构的资深人士(投行的董事、律所的合伙人和高级律师、会计师的高级经理等)发表一些关键的意见,这是初级律师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绝佳机会。8.在英国所和美国所工作有什么不同么?请大家分享一下。由于我在英美律所这这两个系统里面都有过实习/工作的经历,同时我在职业起步阶段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过自己的思考、经历和挫折,因此对此我感触较深。英国律所他们对于内地法学院毕业生更加重视和公平,这一方面得益于其律师界学徒制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与它们进入中国市场较早、业务领域较广,本土化程度较高等因素有关。目前Magic Circle这5家律所大部分还是采取trainee-solicitor rotation的制度,半年一个seat,trainee两年共四个seats,可以接触到包括公司业务、资本市场业务、银行业务等在内的不同的业务板块,最后结合个人意愿和市场需求决定升职为associate之后所从事的具体业务领域。 此外,英国所在职业资格方面的要求相对灵活,它们既可以接受国内法学院无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在美国读完LLM考取Bar之后以二年级的trainee身份入职,一年之后升为associate;也能接受之前有若干年工作经验,读完LLM考取Bar之后直接成为local associate,当然对于JD背景的学生和有更为丰富工作经验的中高级律师也敞开大门,甚至在早年也接受一直在国内法学院学习,一直工作到中高级律师之后再出国攻读学位。美国律所其关注的重点还是US Law School毕业并获得资格认证的 JD背景的学生,而对于内地法学院毕业生所能提供的职位非常有限,比如paralegal、legal assistant、legal consultant等,其本质即没有在美国法学院取得学位并获得资格认证的职场新人。 当然,国内的paralegal和香港以及美国的paralegal不同,国内的paralegal接触和参与具体任务,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具体的法律业务,但是香港和美国的paralegal的职责更接近于housekeeping的性质,很多并不具备法学背景,也自然没有转为associate的机会,是介于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一种存在(编者注:在美国,paralegal不需要法学院学位,只需要本科毕业参与几门paralegal course的培训,获得一个certificate即可)。 当然美国所也不是铁板一块,Vault T5或者T10的律所较为保守,还是更多地关注于US Law School毕业并获得资格认证的 JD背景的学生,而一些tier2的律则相对开放,会有一些变通的做法,比如说国内名校毕业然后律所工作两三年,在获得美国LLM和US Bar之后以过渡性质的legal manager的身份、根据候选人先前的工作情况不同,继续工作1-3年不等,然后再成为享受global pay的associate。当然,近年来,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候选人可以在获得LLM和Bar之后直接成为global pay的associate,尽管其样本极其有限。9.为什么会考虑由IPO等资本市场业务转向M&A等公司并购业务呢?就我个人逾3年半的职业经历而言,从2013年4月25日开始第一份正式实习到2015年6月25日中止第一份正式工作,整整两年的职业经历的主要业务内容专注于海外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尤其是香港上市项目(HK IPO)。感谢大方面的市场环境和项目时机以及小方面的律所安排和工作团队,在这过往两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也有幸以不同程度参与并协助完成了徽商银行(HK:3698)、中国北车(HK: 6199)及联想控股(HK: 3396)等近年来多单超大规模的香港上市项目。 就IPO业务而言,我知道在很多年轻律师的职业经历和思想观念中,因其项目周期长、工作条线多、细分业务单一以及团队关系和客户背景复杂等原因而饱受诟病,但却又是几乎绝大部分特别是本科毕业就初入职场的年轻律师不想选择又无可选择的业务领域。就我个人而言,从2013年夏天刚开始接触以来,也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想法,尽管也伴随着自己参与的时间、深度和方面而有所改变。 告别IPO业务一年以来,反观其详,反思诸己,我对IPO业务有着以下三点基本看法: 首先,IPO业务在商业律师接触最大的商事交易(transaction)和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s)业务中,应当是“业务之王”——项目标的额之大、业务内容之繁、工作周期之长、参与人员之多以及市场环境之多变、客户背景之复杂等各方面都绝非并购、风投或争端解决等业务领域所能媲美。因而,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IPO律师,它的法律功底、业务素质、沟通能力和抗压水平都需要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也因此我对IPO业务本身及其从业者们非常重视、认可并尊敬。 其次,IPO业务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点:一个是香港联交所规则本身和监管思路存在着不够灵活、有效和合理等问题(如招股书验证、尽职调查等工作条线),二是国内企业尤其是金融类、制造类的央企、国企赴港上市项目本身因为市场环境和客户-中介(client-agent)的单向依存关系所导致的行业规范和市场风气的问题(“给钱是爷”与专业机构的行业自律与协会自治之间的紧张),三是英美外所由于其纵向固化的阶层制度(hierarchy)而使中国法学院的毕业生在心态和业务两方面均无法得到其应得的尊重与对待。因此,IPO业务从“业务之王”蜕化为“业务之殇”、梦魇之源而让人不忍回望。 同时,抛开以上点到为止而尚未展开的三大问题,单就IPO业务本身,也确实因其在思维方式及业务流程方面的自身特点,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律师而言有所局限,这也是我在入行两年之后选择由IPO业务转向M&A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10.基于你2年的IPO业务经验和半年多的M&A业务经历,在你看来IPO等资本市场业务和M&A等公司并购业务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就M&A业务和IPO业务的主要区别,从M&A业务的角度侧重,个人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思维方式。就我半年多有限的M&A业务经历而言,比照过去两年多的IPO业务经验,在我看来,IPO业务遵循的是从一到多,执果索因,求同求稳的演绎思维,而M&A业务则是遵循从多到一,执因索果,求变求新的归纳思维。具体而言,对于绝大多数的项目而言,IPO业务左手是上市规则及配套规范(rules),右手是项目先例和披露文件(precedents),要求按照rules和precedents的要求,按照规制部门和客户企业的命令,照猫画虎,求同求稳。相反,M&A业务则是要求从监管的缝隙和案例的反面着眼入手,从尽可能多的、新的可能思路出发,由果推因,出其不意。诚如是,那么习惯了IPO业务以及合规业务等compliance工作的朋友而言,恐怕一时半会难以及时调整思维方式。 其二,工作方式。由思维方式展开,在具体工作方式方面,对于年轻律师而言,IPO业务的DD、验证、PN21与M&A业务的legal research, telephoneconsultancy和memo drafting则大有不同,特别是legal research和telephone consultancy,往往面对的是一个全称命题或反面的特称问题,面对的是彼此纠缠的中国法项下的法规条例和又恨又怕的地方各级的主管部门,面对的是可能这样也可能不这样,可能可以也可能不可以,可能一定也可能不一定的答案结果。确如此,那么M&A业务在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方面恐怕确实比IPO业务多了很多不确定性、开放性和或然性。 其三,技能侧重。基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技能侧重方面,IPO业务和M&A业务对年轻律师的具体要求也有不同。就M&A业务而言,特别是对于FDI业务,对于年轻律师就中国法的熟悉、知会程度和理解、判断能力,就对监管部门的法规条例特别是新近变化的关注、了解和追踪以及从常识出发、从生活出发直面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理性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恐怕也是为什么M&A难上手,junior机会少但很多人心向往之的主要原因。11.Jerry现在具体从事的主要业务是什么?在过往半年多的M&A业务工作经历中,Jerry有何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我现在日常工作的主要业务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其一是以FDI(对外直接投资)和Outbound(境外投资)为主的M&A业务,其二是以美元债券(US Bond)和高息债券(High Yield Bond)为主的债券发行,其三是香港联交所规制项下的新股上市(HK IPO)和上市后合规(HKEx Post-listed Compliance),基本各占三分之一,之后由于律所业务的调整和扩充,有可能还会接触到FCPA等诉讼、仲裁等合规业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与其说我是从IPO转向M&A,不如更为准确地概括为由IPO扩展至各条线。与此同时,作为年轻律师,我也很难讲自己专攻的业务领域是哪些面向,则更谈不上转向和转型了,充其量只是沿袭着自己的职业路径在业务条线和职场领域中进一步求索——走过的都是血,留下的都是泪。 在我过往半年多的包括M&A业务在内的工作经历中,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整体思维方式的调整。如前所述,就思维方式而言,IPO业务遵循的是从一到多,执果索因,求同求稳的演绎思维,而M&A业务则是遵循从多到一,执因索果,求变求新的归纳思维。特别地,M&A业务要求从监管的缝隙和案例的反面着眼入手,从尽可能多的、新的可能思路出发,由果推因,出其不意。因而,在整体思维方式的调整方面,接触M&A业务后首要的心得体会则体现在整体思维方式的调整。 相比于我之前IPO等资本市场的工作经历,由于整体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接触到M&A业务伊始,我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由从一到多,执果索因,求同求稳的演绎思维转为从议题出发,为客户服务的“问题导向”(issue-oriented)而非“规则导向”(rules/precedents-oriented)的思维方式,如何从法律和事实两个角度理解问题本身,如何从常识和现实出发寻找解决思路以及如何寻求更为灵活多样的方法途径进行确认和研究,恐怕都是必须面对和超越的困难与挑战。 其次是具体工作条线的熟悉。从M&A业务的具体工作条线而言,对于年轻律师来说,主要包括法律调研(legal research),文书写作(memo drafting)以及与之相关的翻译(translation)、校对(proofreading)、文档规整(documentation)等其他工作。其中,就legal research而言,还可以细分为法律法规(laws/regulations)的文本调研和相关监管要求的事实调研(telephoneconsultancy)两方面。 基于以上各具体工作条线的内容,我理解最核心的两个基本方面是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和文书写作(drafting skills),而且尤其是前者对于年轻律师的要求更高、适用更广、考核更多。要解决一个问题之前要为这个问题找到一个妥帖的表达(expression),要为一个问题找到一个妥帖的表达之前要对这个问题有较为全面的感受(impression)。海德格尔曾说,问题的提出本身包含着它的求解思路,因而比解决问题更为困难的或许是提出一个具体、准确而有意义的好问题,尤其是当你面对政府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务人员时,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方面的功夫则显得尤为重要。 以及还有相关知识技能的准备。对于M&A业务而言,不管是对外直接投资(FDI),还是境外投资(Outbounds Investment),不管你是代表买方(Buyer)还是卖方(Seller),其受制的具体监管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都涉及PRC项下的商委(MOFCOM),工商(AIC),外管(SAFE)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职能部门及其先后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比于HKEx项下的香港法,M&A业务更侧重对中国法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法规(regulations)、守则(rules)和管理办法(notices)等基础层面的内容,加之这些法律法规时有变化,各地在文本和实操层面又各有不同,因而还须时常保持关注、时变时习,边学边用。<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white-space: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