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D座地下一层清华X-lab(备注:来访请提前联系客服风小兔预约)

contact@crazypass.org

“微信客服号:风小兔”

微信公众号

  • NYU男神告诉你如何...

    【本期男神】胡思宇,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并获得经济学双学位,随后进入纽约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获得美国盛信律师事务所(Simpson Thacher& Bartlett LLP)、美国凯易律师事务所(Kirkland &Ellis LLP)、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O’Melveny MyersLLP)等多家顶级律所Offer。作为一个小弱也只能就自身的经历提供一些想法,争取令学弟学妹们少走一些弯路。我认为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1. 不错的学习成绩我在本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绩点如浮云”这种话,在NYU学习的时候也经常听到“读LLM的时候成绩并不重要”这种类似的言论。但我觉得,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素质,但是一个好的成绩确实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就我个人了解,在国内所里,方达格外注重本科成绩,在北大招收的暑期实习生基本都是排名前30名左右的;外所现在也越来越看重成绩了,比如我就曾经历过面试官拿着我的成绩单一项一项问我每门学的怎么样,并问出为什么你这门课没有考好这种问题(当然这么picky的面试官也比较少见)。此外,良好的法学功底往往可以使得做律所笔试题的时候如鱼得水。比如Kirkland基本上每年都会考察香港上市规则,考察的方式基本是给出一大堆法条(其中包括许多无关法条),然后给出案例事实做分析,尽管没有接触过具体的法条,但是平时养成的良好思维方式一定会有所帮助。最后,在工作后可能就很难有时间和心态去静心学习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光。  2. 丰富的律所实习经历律所喜欢目标明确的人。我对于做律师还是比较坚定的,从大三即开始在律所实习,先后去过两家国内所和一家英国所。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律所经历,在简历上添上一笔,同时也会打消面试官对于你是否会坚持从事律师职业的疑虑。去律所实习的更大好处是可以看看你是否真的适合或者喜欢律师这份工作。我觉得现在许多人被律师高大上的外表所迷惑,但是只有真正体验过了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3. 积极的找工作态度 1)多管齐下 大家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去寻找工作机会。现在很多网站及公众号都会有类似的工作推荐,其中不乏顶尖律所的机会。大家可以多关注类似legal boats网以及律芽公众号等,如果确定出去读书还可以参加Job fair。常见的方式还包括去找师兄师姐推荐、向律所海投等。如果发现有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位招人,应该立即动手准备投递简历。我在纽约的时候看到美迈斯北京办公室要招人,于是立刻投了简历,并在美迈斯的纽约办公室与其北京办公室的律师利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了面试,于是得到了现在的工作。Kirkland和Simpson也是我在纽约时向其国内办公室投递了简历,并以同样的方式与国内的律师进行了面试。  2)勇于尝试 如果发现了自己心仪的职位,那么就应该积极准备,尽快下手。我见过不少人其实对某个职位很感兴趣,但是却总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或怕自己不合适,于是连试都没试就放弃了,最后发现一个其实并不如自己的人得到了这个offer之后就开始后悔。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对各种机会放开怀抱。而且现在律所招聘流程已经相对简洁,大家只要准备一下简历,到时候再花几个小时去笔试面试一下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  3)平静面对结果 我记得当时由于缺乏经验,投出去的简历经常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机会面试了也因为自己的轻视或者紧张而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个律师问我毕业后想干什么,我说自己可能想保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在当时确实有种心灰意冷之感。但是,不要因为某个律所给了拒信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丧失信心,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比如究竟是简历不过关还是面试技巧不足等问题,并不断地改进、提升自己。 这次说的都是比较宏观的方面,但是也是我个人认为找工作最重要的方面,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VIEW MORE  
  • 从IPO到M&A, ...

    访谈人物Jerry Zhang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英国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毕业后进入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 & Wardwell)北京办公室,从事资本市场等领域现就职于美国瑞生律师事务所(Latham & Watkins)上海办公室,专注于公司并购领域。精彩内容在本系列访谈中,Jerry将为广大在校学弟学妹及有志于进入顶级外所工作的从业人员提供其实习申请及工作申请的笔试、面试经验、在工作中的感受、资本市场港股上市中律师的职责、初级律师的职业技能和必备素质、对英国所和美国所的比较、从资本市场转入公司并购执业领域的经验以及感悟等干货内容。1.Jerry你好,非常感谢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首先请简要地进行一下自我介绍,并且跟大家分享一下你选择成为非诉律师的原因。风跃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Jerry,去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读书期间曾在一家位列Magic Circle的英国律所实习近一年,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美国Top5律所,一直主要从事香港上市业务,参加了近三年来几个超大规模的香港上市交易。我目前已经转入M&A领域,在另一家美国Top5律所职业。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我入行两年以来关于工作的一些经历和想法。我从2013年4月25日入行至今这三年多以来,曾得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学长学姐、资深的业界前辈以及来自各校各所的同学、同事和同行的帮助、提点和关照。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因而在此我也想把自己在这两年工作过程中的故事、体悟和心得分享给各位。我选择做非诉律师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两个:1. 作为内地法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在法律共同体中不同身份角色(法学家、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司法务等)的选择过程中,我觉得非诉类商业律师和我自身的特质、性格、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较为契合,因而选择以此为志业;2. 结合我在本科期间的两段交换经历,特别是在北美法学院半年的学习经历,我对于专业化、职业化有了更为近距且全面的认识,因而觉得本科之后参加工作、进入市场、认识社会并且以此身份在这样一个相对较为优质的平台上开始自己的律师生涯,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比较良好的开端和契机。当然,宏观环境的因素,尤其是律所用人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影响和促进了我的职业选择。2.请和大家简要分享一下你是如何进入英国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实习,以及毕业之后是怎么进入达维的呢?第一段经历是我自2013年7月初至2014年4月底高伟绅的近一年实习。当时,我于2013年初刚从北美交换回国,基本已经明确了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在国内的外资律师事务所从事非诉业务这样一个基本打算(原因见前述)。在这份实习之前,经由同院师姐推荐,我也还曾在另外一家Top 10的英国中小型精品律所兼职实习近三个月时间,完成了一次入行前的warming up,这也使我对外资律所的工作环境和具体业务的工作条线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次warming up之后,我通过一轮笔试(take-home memo task)和两轮面试(Practice Manager和律师),获得了这家律所的实习机会。第二段经历是我自2014年7月毕业后至2015年6月底在美国达维满一年的工作。 当时,从我个人角度来讲,经过了一年多的实习经历,对于资本市场(特别是香港上市)业务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也对外资律所的工作环境、英美律所对于初级律师(见习律师/律师助理)的培养路径以及非诉律师行业的基本生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基于此在考虑毕业后的正式工作之前有过一些更为审慎的选择和想法;另一方面从外在因素来讲,后一家美国律所当时因为某些原因也临时开放出了更多的用人招聘需求。通过三轮面试(office manager、律师和合伙人),我于2014年5月前后成功得到了那家律所的offer,并于14年7月毕业后正式入职工作。3.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为实习申请都分别做了哪些准备以及你笔试和面试的经验?前期准备对于律所求职的前期准备而言,我个人有两个基本判断:其一,对于律所和雇主而言,就处于不同阶段的求职者(在校生/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他们关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其二,这些所谓的前期准备主要还是围绕着个人平时的基本素质和整体背景,主要包括以GPA为代表的综合学术能力,以托福、雅思等标准化语言考试成绩为代表的语言能力,以出国交流、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各种学术会议、论坛活动比赛为面向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以实习经历和职业规划为主题的职场经验。因此,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前期准备可能更多地还是要回归到在校期间对自己的学术能力、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和职场经验的长期、持续的培养,倒并不一定专门为了应聘和面试笔试做过多具体的准备。之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顺其自然即可。笔试面试流程关于笔试面试的具体流程,我自己前前后后参加过不少于十家外资律所的笔试和面试,有些经历了从简历投递到合伙人面谈的完整过程,有些只是参与了一至两轮的选拔,还有一些就石沉大海,渺无音信。总的来说,就外资律所笔试面试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四轮环节:第一轮,一般是由律所的人力资源主管(即HR,有些律所称之为office manager,office administrator或practice manager,也有一些律所对内管理和对外招聘由不同人负责)结合你的个人简历和成绩单,通过电话或面谈的方式,就你在校期间的修习课程、学习成绩、社团活动、各种比赛以及有限的工作经历进行一个比较细致、全面甚至是尖锐的盘问;第二轮,一般就进入到笔试环节。不同律所的套路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也大同小异,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形:一个是合同翻译(中译英、英译中,主要是翻译一下较长、较复杂的法律合同条款),二一个是在限定时间和条件(提供联网电脑)在场或者以take-home的形式完成一个简单的legal research并以memo的形式予以呈现,三一个就是文档校对(proofread)、笔试题目问答等其他形式;第三轮,一般就进入到了律师的面试环节,旨在由律师这样的专业人士,从具体法律业务和实际执业工作的角度,结合前两轮的背景调查与笔试的完成情况,对你就一些法律知识(主要集中在中国法项下的公司法和美国法项下的证券法)的基本积累以及对相关行业的一些基本了解以及你个人的工作经历、求职打算和职业规划,从专业能力的角度来对你进行考核与评价。具体形式分单面、群面即轮面等,在此不再赘述;最后一轮,如果你有幸通过了前三轮的筛选并有意入职,那么合伙人/老板将有可能会与你进行一次对谈。个人认为这一环节应该不具有筛选和区分功能,更多的是由合伙人出面、以老板的身份、代表律所对你作为一个初进职场及初人本所的新人的礼节性的关怀,可能主要涉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职业规划等话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实际情况还以各所政策为准。笔试面试经验结合以上罗列的四个环节,根据我个人若干次的笔试面试经验,我觉得应当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背景要尽可能地完整和过硬,包括你学习成绩、语言成绩与能力、课外活动、交流学习、模拟法庭、辩论比赛等面向,尽可能不要有明显的短板和缺漏;其次,在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方面,可以就合同翻译的一些基本技巧方法,一些基础的中国公司法和美国、香港证券法相关的法律问题,申请律所的基本状况、主要业务、过往的主要项目清单等历史, 等进行自我学习和初步了解;其三,就是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师兄师姐、同行人士或资深前辈,对申请律所中主要负责招聘、面试的管理者和律师的基本背景、主要特点和个人偏好进行适当的背景调查,往往你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4.在毕业后,Jerry在美国达维从事了一年的资本市场业务,请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在中国的外所从事的业务?风跃的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继续和大家分享。在中国的外资律师事务所有上百家,但其所从事与开展的不同业务领域以及现实的发展状况各有殊异。其中,以Magic Circle为代表的早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英国律所和以美国Vault 10为代表的在实力过硬的顶级美所表现尤为突出。 从其所从事的具体业务领域来说,我们以公司业务为例,按照公司从初创开始发展壮大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企业初创伊始,需要从天使轮到A轮、B轮等早期投融资,律所相应提供投融资服务;企业初具规模之后,伴随期发展壮大、需要收购和兼并其他同业公司,律所相应提供并购服务;企业已成规模,准备进军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公开发行并发股发债,律所相应提供企业上市及股权融资;上市之后,企业可能会面临不同监管机构和司法管辖区下的监管/合规的问题,律所相应提供常年法律顾问和争议解决等服务。 在以上各类业务中,不同律所有自己的专长和特色,其中以并购业务和上市业务为盛。前者业务来源丰富、覆盖方面广泛,项目本身短平快且受益颇丰绝大多数在华外所的主要业务领域之一;后者,即发股发债,特别是香港和美国上市业务,是很多外所(特别是英国所中的corporate firm和capital markets team和美国华尔街律所)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市场上对于实习生、见习律师/律师助理和初中级律师需求最大的业务领域。5.为什么会选择从事香港上市的相关业务呢?关于我为什么选择香港上市业务,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尽管我毕业一年、入行两年以来主要专注于香港上市业务,参与完成了五个以上超大规模的香港上市项目,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这是我的选择。人的很多选择,包括一些重大的关键抉择,看似是自己独立意志的体现,但其实归根到底往往是环境、际遇与现实之综合使然。 如果一定要问具体原因为何,花开两叶,各表一枝: 1. 一方面,资本市场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日趋回暖,同时香港上市业务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业务板块,对于实习生、见习律师/律师助理和初中级律师需的需求较大;同时,相比于其他业务板块,香港上市业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尽职调查、招股书验证、PN21和简单的招股书/法律备忘录的撰写)相对来说比较好上手; 2. 另一方面,我第一份正式的实习就是从事资本市场,做资本市场业务;然后第二份正式工作自然也是看重了我在这一方面的比较优势,因此入行两年以来一直在资本市场尤其是香港上市业务中摸爬滚打;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

    VIEW MORE  
  • 听Jessup全球百...

    作者介绍:刘燕彬,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大三在读。2017年Jessup模拟法庭全球百强辩手(也是最年轻百强辩手),最佳书状(第九名),团队32强;第十四届贸仲杯模拟仲裁最佳辩手;2016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全国冠军,最佳书状。能够参与杰赛普真的是命运的安排。本来准备大三去美国交换,申请材料都交了。结果大三开学不久哥大巴纳德突然增加托福小分要求把我拒了,没有多想就去参加下午的杰赛普选拔面试。回想起来,被拒绝的那一天正好还有面试的机会真的是非常幸运。面试的时候,我还非常激动,说自己立志要打到国际赛,然后去巴纳德校门口拍照到此一游。刚开始只是类似于小孩子要报复一样的想法,后来真的打到国际赛,倒像是热血少年漫的情节了。在参加比赛的初期,个人认为帮助特别大的是16年百强辩手柳新潮写的一份Jessup新手指南3.0和国际法促进中心的Jessup Guide。在比赛的不同阶段看这几份材料,你会获得一些新的感受而且发现自己在成长。在第一批材料和第二批材料之外,还要去关注ILSA官网上出的关于赛题解读的视频或者材料。在你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能获得很多启发。我们在准备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中间因为队员的生病和几次的人员变动,整个队伍的状况是非常让人担心的。尤其是听说北大的队员拿了睡袋每天一起准备的时候,有一种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的无力感。幸好,队长还有其他的队员每个人都奔着一个目标努力,也一直在鼓励着彼此。当时我们参加了国际法促进中心的杰赛普培训,中间有个问卷需要写“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一个队员说要写在国际赛取得优异成绩,然后我们真的就这样写了。一旦有谁松懈,我们就拿这个目标激励彼此。我们的队员寒假在家待了十天左右就回到北京进行口头训练了。今年比较幸运的是初五回来到比赛开始中间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可以练习。之前的年份可能只有十几天的时间。我们练习采取的方式是每人每天完整地模拟一次,然后记问题,晚上回去查资料整理。每天一个question list写到后来发现自己都要问不出新问题的时候,就找了一些以前参加过杰赛普的校友和参加过别的模拟法庭的学姐做了几次模拟,他们给了我们一些fresh view,我们随之进行了一些调整。每天训练的时候,尽量模仿真实的比赛过程,起立,计时,保持仪态,调整语速语调,与评委对视。Practice makes perfect.当你知道自己想说什么,知道法官想问什么,你只要和他对话就好。总结国内赛和国际赛的经验,有三个我个人认为会让法官觉得impressive的方式:1.Frame a story这个是针对讲A1的队员的:与其把你pleading的内容重复一遍,不如讲一个故事。这也是国内赛8进4的时候,法官对我们参加国际赛的建议。一开始,我们有讲故事的想法,但是以为讲故事需要把四个issue对我有利的内容都讲到,没有编出一个自然的故事就放弃了。国际赛32进16的时候,对手智利天主教大学讲的故事才让我大概知道故事应该怎么讲。今年的四个问题分别涉及:跨界含水层的公平适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财产的非法转移及土著人权利、难民接收国的求偿问题等。智利的队员从第一个问题开始,从R国没有合理利用水资源作为出发点,强调是R国做错了,强调水资源的珍贵,然后一句话带过A国之后有第2-4个issue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R国的不法行为。当然中间的因果关系不能这样简单地阐述,但是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让法官知道大概发生了什么,而且尽力把法官的目光吸引到我们觉得对自己有利的地方,然后在这样的氛围里进行后面的陈述。在国内赛阶段,如果认为讲故事很难,那么还是将注意力放到主要的论点上。但如果对自己有信心的,可以准备一个故事,作为锻炼。至于这个故事到底应该怎么讲,不同人有自己的风格,需要多次练习。我们参加国际法促进中心模拟训练时,当时的法官建议我们去看08年的杰赛普国际赛决赛视频里第一个speaker的发言,个人觉得可以借鉴。希望对来年参加的队员有所帮助。2.Be responsive第二个是针对作为R方律师的队员。虽然法官不要求每一个被告律师都做到responsive,但是如果你做得好就一定是加分项。比如说,我们的队长每次的口头稿都会针对A方的论点次序进行调整,在开头就总结自己的几个论点,给法官一个很清楚的road map。如果在陈述结尾,发现自己还有时间,做一个简短的总结,重申自己的立场也能在陈述的结尾给法官留下很有条理的印象。3.Find distiction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present case and the one you quote几乎每个杰赛普赛队都会引用第一批或第二批材料中的案例,如果想要突出,就要去找提供的案例里是否与本案相似。我们在训练的时候也常常被批评说application的部分不够。所以建议大家研究一下自己引用的案子和对手可能引用的案子能不能适用于本案。比如17年赛题里关于单方宣言创设义务,第一批材料给了核试验案,但是核试验案中做出声明的是外交官,本案中是农业部长;别的distinction还包括声明的内容,比如有没有具体的时间,有没有重复声明等。 现在常常能回想起来在华盛顿街头知道进了32强而暴走的夜晚,也总是想起法官说他们原来也是辩手,后来是教练,现在变成了法官。他们一直喜欢着这个比赛,并且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有时候明明我们已经非常辛苦了还是会觉得它很有趣而去想要不要再来一次。不论是从Compromis里发现的作者精妙的设计,还是在比赛过程中收获的友情,对个人能力的锻炼,都是对我来说非常奇特的体验。希望之后所有的参赛队员在辛苦的同时能觉得很有意思~

    VIEW MORE  
  • 在国内最高薪的律所工...

    Weil Feng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学习期间曾于中伦、汉坤、贝克麦坚时及方达实习,现就职于方达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专注公司并购及公司一般业务。Q1: Weil你好,你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一般来说,内陆的学生去一线律所实习的同学还是比较少的,因此,你对内陆法学院想获得一线律所实习机会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你说的对,我来中国政法念书期间发现内陆的学生相比于帝都的学生来说真的是太“老实”了,我在武大时老师反复叮嘱好好念书,而且言语间对去律所实习的同学颇有微词,这使得我们非常专注于读书、升硕士、读博士,对律所关注较少,实习经历也少,在找工作的时候很被动。 当然,我不否认武大这种学校的培养方式它的优点,但是它的确造成了我们逐渐疏远一线律所,要想出来是很难的。所以,我给内陆的同学两个建议,一是多关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一线律所的实习机会,多尝试着投简历,在cover letter中说明虽然在内陆上学,但是能接受去别的城市实习,多争取机会;二是提升英语能力,最好能考出非常不错的雅思或托福成绩,因为好的英语能力的确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Q2: 你觉得作为一个学历背景并不出众的同学,如何获得一线律所的实习机会?我觉得,虽然学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如果学历背景一般,的确更难通过简历关。除了上述提升英语能力外,我还建议大家不要一开始就奔着最好的律所去,而是逐步积累实习经验,这样在最后毕业时就有更大的机会获得dream firm的offer。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成绩,将自己的GPA保持在年级前10%甚至是前5%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我所知,方达在招收实习生时最主要的考量指标便是学习成绩。 Q3:很多同学反应给律所投简历是牛泥入海,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哈哈,我的建议是脸皮厚一点,一次没有获得回复,就隔段时间多投几次。我理解,招收实习生只是HR工作中极少的一部分,也许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也许不会时时关注HR的邮箱,也许你的简历根本来没来得及被HR看到就被覆盖了。所以,如果大家真的很想进某个律所,就多投几次试试吧。 Q4:对于已经在律所实习且很想获得留用offer的同学,你有什么建议? 好好学习,非常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只要表现足够好,即便不能在实习的律所留下来,也可以在其他的律所获得不错的机会,所以,真的不要担心太多。做好每件事、靠谱、负责是律所对实习生和junior的期待,我觉得我自己做得很不够,需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进步。 Q5:你为什么会选择进入方达的公司业务组成为一名非诉律师?我觉得是个人兴趣吧,我硕士期间的专业是民商法,因为导师的关系,对商法的关注更多一些,觉得更有意思,此外,传说做公司业务可能更好转行去公司做法务啥的,哈哈哈,这只是一个不可信的传说,大家不要当真。 Q6:能否介绍一下实习期间及入职以来的心得体会?哈哈,时间太紧张了,现在是深夜12点了,还有两个活等着我,咱们周末见面聊吧。

    VIEW MORE  
  • 从零实习到Dream...

    这是一个从零分追赶到及格线的故事,是一个未过司考零律所实习经历的应届生,如何用一年的时间努力追赶,在求职季的尾声(其实是延长线上)终于收获理想offer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我,用了一年时间获得现在的工作,又用了一年时间证明自己的倔强是执着而非任性。现在,终于在一切稳定下下来,生活慢慢步入正轨,自觉暂时有资格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讲给你听。献给在和我一样在求职季纠结过的朋友们;敬佩那些早早意识到热爱并脚踏实地践行梦想的前辈们;也致敬那些明白的晚些,但是仍然克服困难,重新找寻热爱的人们。l 开篇:香港,点燃理想or打鸡血?“看着仿佛从TVB律政剧里走出来的师父们,我也想做一个专业人士。可是,我有资格吗?”一直对成为律师没什么兴趣的我,在进入应届生求职季之前,突然在职业规划的轨道上,转了个弯。因为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律师公会合作的课程奖学金,我有幸在暑期前往香港参访见习。原本抱着见识一下的心态,却没想到,两周之后,律师成为了我唯一明确的职业目标。 什么触动了我?或许,是师父每次谈到法律问题是都要拿出书找到来源的严谨,是师父面对新领域案件时四处请教的诚恳,是大律师们在法庭上彬彬有礼陈词的仪态,是他们把克制的情绪用理性论述的方式埋藏于案卷字里行间的“狡猾”。或许,是开庭前挑灯熬夜的日常,是法庭上威风的长袍和假发,是work hard play harder的中环文化。最重要的,至今在脑海中一遍遍浮现的,是他们专注于研究和讨论案例时眼睛里的火花,以及一遍遍强调“律师的职责是帮助法庭查明事实”的坚定。看着仿佛从TVB律政剧里走出来的师父们,我也想做一个专业人士。可是,我有资格吗?彼时,已经是硕士最后一年的我,还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由于缺乏职业规划,我的专业方向和课程选择也与成为律师所需的知识相差甚远。而且,在其他同学已经有不只一家律所实习经验的时候,我还从未进过律所的门。香港之行,究竟是点燃了我的理想,还是仅仅被打了一剂鸡血,取决于,我能够赋予这个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吗?l 跋涉:北京,乏人理解vs无私帮助“想做律师?你知道律师的业务分类吗?你知道行业内有哪些律所吗?司考都没过,想的还挺多。”回到北京,我开始跟导师和各路师兄师姐谈人生谈理想。在鼓励之外,听到最多的就是以上那句话。距离司考还有四十天,其他同学已经进入了冲刺期,而我,才刚刚起步。从司考结束到出成绩,一般要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值所谓“金九银十”的求职黄金阶段,身边早有规划的小伙伴们开始成为第一批拿到满意offer的幸运儿。而我,在本该海投简历、四处奔波于面试笔试之间时,却继续选了四门与法律实务有关的课程。“你的学分已经够了,想上课旁听就可以,选课没必要啊。”“我希望能够跟着一起交作业,一起考试,认认真真学知识。”面对同学的好意劝解,我固执己见。与此同时,在前辈的推荐和帮助下,我开启了第一份律所实习。这段时间,我格外充实,每天上班路上一个小时的地铁时光,伴随我的是耳机里的专业课程音频。傍晚再赶回学校,与师弟师妹们一起上课,讨论,写作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正在慢慢融合在一起,就好像一片一片拼图,看上去零零碎碎,却慢慢拼合出一幅画卷的模糊轮廓。第一份律所实习并不长久,双方都没有留用的意向。而对业务领域的不了解和不确定,使得我成为律师的心思,似乎还不那么坚定。那时,我身边的很多前辈并不是律师,提供的建议比较间接。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位以律师为志业的师姐,她对我说:“如果你坚定想做律师,确定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准备面试。可是,现在,我看不出你是否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转年三月,交了毕业论文,我才意识到求职的紧迫性,广投简历。时机不对,个人不够优秀,我频频受挫。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简历上那句“已参加司考,等待成绩中”终于改成“已通过司法考试”。在挫败和纠结中,以前在媒体实习时的编辑老师伸出援手,虽然此前只有一面之缘,却热心积极帮我联系朋友推荐,使得我以“插队”的形式拿到了四个来自律所的Offer。之所以说“插队”,是因为面试时,律所都告知当年名额几乎已满,已不再公开接受简历,鉴于有人推荐,愿意见一面,给我提供实习机会,到毕业再决定是否留用。这时,我做出了第一次选择,一个任性的决定:“我选择去深圳。”l 折腾:深圳,毅然决然or 任性冲动?“我爱那里的空气,也喜欢新认识的朋友。可是,我看不到五年后的自己。”深圳的offer是当时唯一一份靠自己投简历找到的,也是唯一一份诉讼业务的offer。毕竟在香港点燃我的是诉讼律师,我心里也一直希望能够尝试体验诉讼业务。只是以自己的情况,能入律所的门已经很艰难,更何谈挑业务?那份远程笔试题,成为了我去深圳的理由。深圳的合伙人发来一份笔试题,题目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在法律实务课上对于诉讼业务又有新领悟的我,看到这份笔试题,仿佛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一个案子。通过假设补足事实信息,分类讨论,查找资料,请教同学和前辈,不断思考和研究。在提交笔试题的邮件里,我写道:“即使您不打算录用我,我也希望有机会当面向您请教这几道笔试题。”这是与之前的面试和笔试截然不同的感觉,那时我更多是做出“面试时应该的回答”:“我不介意业务领域,能学到东西就好。”“我其实更喜欢诉讼一些,但是每个领域都能学到知识。”“只要您给我机会,不管做什么,我一定努力。”而这一次,面试时,合伙人拿出了那份笔试题和一份新的案件信息,让我参与讨论。虽然我一时只能回答出思路,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但是思考诉讼对策的感觉,带给我真实的触动。仿佛在香港被点燃的小火花又出现了,仿佛眼中有了光芒。怀着愧疚,我给北京的律所发出了再三斟酌措辞的婉拒邮件,找到帮我推荐的前辈致歉。随后在深圳入职、租房,开始等待两个月后实习期满后的转正。那时以为实现了理想,一切尘埃落定。开始每天在蓝天白云中走路上下班,开始去深圳图书馆借书看书,开始结交当地的朋友。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我沉浸在美好生活中,甚至畅想着找个人一起在这舒适的气候中压马路逛公园……可是,我又任性了。在转正的前一天,我辞职了。离开的因素有很多,主观的,客观的,现在只化作一句话:“我看不到五年后的自己”。l 回归:北京,弹尽粮绝but绝不将就“我宁可你回家找个月薪三四千的事业单位,也总比现在做个三无产品强!”来不及告别,匆匆回到北京。毕业,收拾行李,离开学校。此时的求职形势比三月更艰难。我没有工作,不敢租房,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过渡期”会有多长。好心的同学收留了我,让我住在了她的半张床上。继续投简历。已经认清了自己对诉讼业务的热爱,此时我已经无法投递其他业务领域。并且开始在面试时开启“自杀”行为:--“我们的业务主要是非诉,只有一些相关的案件会涉及到诉讼,你考虑吗?”--“对不起,如果几年后不能转为诉讼,我想可能我不太适合这个职位。”--“我们诉讼部今年不确认,但是另一个部门有工作机会,你考虑吗?”--“抱歉,可能工作内容和我希望的不太吻合。”我清楚自己的“任性”与“挑剔”,也明白自身背景与所求岗位的差距。此时,我想起很多前辈的建议:想做商事争议解决,应该先去仲裁委见识一下。有幸遇到了一位愿意给我机会的案件经办人,于是我进入贸仲实习。做出这个决定并不轻松。当身边的同学都已经在入职培训,当朋友圈已经充斥着新生活的欣欣向荣,当大家的话题变成了薪资待遇和这par那总……我却为拿到了一份不能留用的实习而兴奋不已。没想到,阻力来自一向包容和理解我任性的家人。深圳走一遭,家人虽然不愿,但也尊重了我的决定。突然返回北京,他们越来越看不懂我。对于毕业后还在找实习,母亲解读为“女儿找不到工作了”。于是在电话里说出了:“我宁可你回家找个月薪三四千的事业单位,也总比现在三无产品强!”面对母亲无工作、无收入、无家庭的三无指责,我无颜提出已经弹尽粮绝的窘境。于是委婉地向老师表达出能否做一些工作赚取补贴,老师没有问任何问题,很干脆地借给我一笔钱过渡。实习敲定,我却明白并不能指望短暂的经历带来实质助益,我还需要做到更多。于是告别了好心的同学,搬到了距离实习单位和学校更近的地点:在圆明园附近找到了一个四人间的床位。这样每天下班后半小时内就可以坐在学校的教室或图书馆,开始看师弟师妹帮忙借的一本本国际仲裁、国际私法相关的书籍。这样的生活惨吗?想起跟好友见面时劝我“别自视过高,妥协将就一下”的语气和眼神,想起独自看《踏雪寻梅》时被孤独包裹的无力感,想起因为前途未知回到学校也不希望遇到熟人的尴尬……似乎,有点儿惨吧。可是现在我想起更多的,是愿意分半张床给我的同学,是知道我回北京马上积极帮我推荐工作的师兄、媒体前辈、远在美国素未谋面的一位姐姐,是二话不说借钱给我的老师,是远在香港却劝我可以理性坚持但要设定时限的师父,是向我推荐仲裁书籍告诉我仲裁圈故事的前同事,是在贸仲愿意回答我各种提问带着我开庭的案件经办人。而我对他们,有过辜负,有过婉拒,有过不守承诺,感激并愧疚。我在朋友圈写下:“遇到了太多善良的人,总是担心欠了太多人情不知道如何报答,于是也要努力做个善良的人。”l 尾声亦新生:面试时讲个故事给你听“做个自我介绍吧,你的简历我看过了,有其他补充吗?”在我看了大量争议解决和涉外仲裁的文章,以及研究了各个律所在这方面的发展后,简历一个一个投出去。有的石沉大海,有的礼貌回绝,有的愿意提供其他业务的工作,有的帮我推荐给其他合伙人……直到,遇到了后来即现在的Boss。此时的我,已经不再需要师姐教导如何准备求职邮件和面试,因为坚定了想做的,清楚了想要的,按照本心去做去说去准备就可以了。面试时,Boss说:“做个自我介绍吧,你的简历我看过了,有其他补充吗?”我给他讲了这一年的故事。当然只是四十天过司考,学分满了还在选课,因为对诉讼的本能热情去了深圳,去贸仲实习和下班后回学校看了哪些书。至于那些有点卖惨嫌疑的经历,冷暖自知就好,正如师父所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应为外人道也。入职,试用期,工作……忐忑地每一步,走到现在,向自己证明当时的倔强是执着而非任性。也终于有点小小的资格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别人以为的那么惨,也不会很快达到自己理想的那么好。我们能做到,能珍惜的,只有眼前的每一天。这段故事在我的人生中已经是过去式,写下来只为给师弟师妹一些教训引以为戒。律师这条路需要学习一辈子,拿到offer只是第一步,以后的路怎么走,怎么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是长远的课题。我有幸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遇到很多优秀的人。现在的挑战是如何追赶上前辈的脚步。 l 结语:        "You will be tired. And you will be frustrated. Yet many of you have persevered because of a 'right' kind of feeling that gets you up every morning to do so. And what is the kind of feeling? Maybe it's the kind of feeling that you're doing what the true professionals do."——2017年香港法律年度开启典礼上香港律师会会长的讲话律所求职碎碎念1. 积极发动各种资源,无论是请求推荐或者打听工作情况。无需不好意思,别人的推荐虽然可以让简历更容易被看到,但具体的笔试面试还是靠自己。2. 能过简历关,背景都不是问题,简历中必有符合职位要求之处。面试重点是发现和强化自己与职位相匹配的经历。3. 认为自己背景不足的(如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相关经历、专业方向不符、有关业务无接触等等),用简历之外的内容去证明它。律师讲求证据,什么可以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证据,自己体会。当你说“我不了解但我愿意学”的时候,请先告诉人家你学了什么,或者有怎样的学习能力。4. 入职前做好尽调,了解清楚再做选择,尽量不要短暂工作后就离开。短期工作后离职,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给单位的工作、自己的声誉、同校师弟师妹未来的求职,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

    VIEW MORE  
  • 人大女生揭秘方达实习...

    方达律师事务所,是国内顶级红圈所之一,有“内资所中的外资所”之称,拥有约500名律师。在兼幷收购、私募股权、争端解决等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福利待遇优厚,录取标准严格,号称最难进的律所之一。常年被Chambers China、 China Law and Practice、Asian Legal Business等知名机构评为“年度律师事务所最佳雇主”、“年度最佳并购律师事务所”、“年度最佳私募股权团队”及“年度最佳争议解决中国律师事务所”等奖项,是广大法学院学生梦寐以求的工作平台。Christina Wu 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数理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保研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曾获得蒋震奖学金,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院长提名奖(Dean’s list)等,曾作为社会科学学部毕业生代表在校毕业典礼上演讲。 曾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法学院交换;曾参加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并赴美参加国际赛;参加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与经济学暑期学校等。曾实习于英国安理律师事务所。Q:Christina 是今年暑期拿到方达的实习offer,请和大家分享一下被国内顶级律所录取的经验(笔试、面试、其他成功因素)?A:作为应届毕业生,进入方达的最优渠道应该就是提前申请暑期实习,在毕业前一年的暑期拿到方达实习的offer是成功晋升为Kerry girl的重要一步(因为方达地处嘉里中心Kerry Center,所以一起实习的小伙伴们自称为Kerry girls)。方达暑期实习的筛选一般会提前几个月进行,每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都会有宣讲会招录暑期实习生。以2017年的暑期实习项目为例,2016年11月左右和2017年3月左右会到各大高校进行宣讲,并开放实习机会。我是通过今年4月的校园招聘得到的暑期实习机会。4月中旬法学院有专门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双选会,当时自己投简历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各大律所。后来也先后有机会参加君合、汉坤、CC、Linklaters等律所的笔试和面试。整体来看,每一家律所的选拔机制都不尽相同(感觉每家律所都可以写个面经哈哈,篇幅所限就暂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聊)。 根据我的个人经历,方达的筛选流程应该是最直截了当且完全不拖泥带水的。提交简历的阶段可以在争议解决组和公司业务组这两个大方向中进行选择,考虑到自己的专业等因素,我当时选择的是公司业务组。今年方达的暑期实习筛选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筛选简历,二是合伙人面试。(方达选拔是没有笔试的哦~~直接就是酷酷的par面~~)也就是说,方达收到上千份的简历后,经过这两个环节,最后会筛选出十几个人进入公司组实习,那么其实每一个环节都还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而言,针对第一个环节,简历筛选的标准我虽然没有详细地和HR姐姐讨教过,但是根据对一起在方达实习的小伙伴们的观察,我认为方达筛选简历的标准是比较综合且全面的,应该会注重就读的学校、学习成绩、英语水平、获得的奖励称号、实习等其他相关经历这几个方面。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实习生都集中在清华、北大、人大、中国政法、对外经贸这几所高校的法学院,且几乎都有其他律所的相关实习经验。法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好的实习经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法学生进行法律实践的意愿与能力。除此之外,方达等许多顶级内所的人才选拔都格外重视英语水平,因此简历中能体现出自己优秀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比较加分的。由于方达没有笔试环节,第二个环节直接就是合伙人面试,因此面试对于是否能够拿到实习offer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方达的合伙人面试有两种结果,第一种是可以一次性过关顺利拿到offer,第二种是在一面后被放到waiting pool中经历二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获得实习机会的。面试过程一般会持续15-20分钟(但是我当时面试可能和合伙人聊high了,就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首先是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合伙人会针对简历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一般会关注简历中与众不同之处、各种交流比赛以及相关实习经历的细节性问题。总之对于面试时简历的准备,我的建议是将自己写在简历上的每一条内容都至少准备几百字的中英文叙述,要尽量对自己的简历内容了如指掌。面试时合伙人除了提问简历,还会据此展开提问一定量的专业知识,这一部分我理解没有所谓的题库,合伙人主要看对话进行的程度随机提问,有可能是针对简历中提到的相关的延伸出的专业知识,也有可能是自己在回答问题时不小心提及的专业词汇进而被追问。至于面试时的语言,我了解到的情况应该是中英都有,尤其是方达相对比较看重个人的英语水平,因此与他人用英语进行顺畅的交流也是一项必要的技能。我当时的情况是前半部分用中文,后半部分转换到英文,一般来说这两部分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合伙人突然用英文开始提问了,自然而然接下来的回答就要switch到英文频道。而且有时候问题比较出奇不意(比如当时合伙人突然问我是怎么学习的英语,虽然内心很懵逼但是表情一定要镇定自若、面带微笑、缓缓回答~~~),所以整体而言,相对比较考验个人的灵活应变能力,这也是成为一个优秀的lawyer需要不断锻炼的能力。由于我当时比较幸运,一面通过后没有被放到waiting pool中,对具体二面的内容不甚了解,但据说二面是想要再确认一下英语水平是否达到方达所要求的标准,也算是给大家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这点来看,方达的选拔还是很人性化的。 (PS, 我理解每个合伙人的风格不同,因此上述面试细节仅供参考。) Q:Christina在方达实习期间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呢?A:方达的工作模式是采用律师池制度,就是在GC(General Corporate)组项下没有再细分成资本市场组、重组并购组、投融资组等小的团队,而是将所有律师放到所谓的pool中,项目有需求的时候可以随时找时间available的律师一起协作。这种制度我个人认为是有利有弊的,好处在于对于初年级律师可以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项目,不至于早早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同时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老板,了解合伙人们的不同风格。当然,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分配任务的合伙人或高年级律师无法具体明确每个人的工作量,可能会出现有的人同时跟进好几个项目但是有的人却没有什么项目的情况。因为不在一个固定的团队中,大家无法了解每个人的具体项目数量和工作情况。我认为应对这种情况需要自己主动协调平衡好,在实在无法应对的情况下学会适当拒绝,这也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表现。毕竟,接到手的任务都是需要尽心尽力、保质保量的完成的。在方达实习,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氛围很好, 而且几乎每一个和我一起吃过饭的律师都说过类似的话。 没有太多职场剧中所谓的阿谀奉承、勾心斗角(可能主要原因是方达的律师都太!忙!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且融洽。 而且由于暑期实习期间方达的座位相对比较紧张,我和另外几个小伙伴被安排在了一个“战斗室”中(就是一间被戏称为war room的会议室),在会议室中工作还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刚开始确实有不习惯之处,但后来慢慢发现整间办公室的小伙伴们都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另外,方达的管理相对比较灵活,如有事情可以提前给项目组和HR发邮件说明情况在家办公或在家电话会等。这种宽松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制度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方达的工作时间官方说法是早九晚五点半,但是这种正点下班的事情一般只在实习的第一天发生了一次,自此之后,加班便是家常便饭,不过适当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也是帮助自己迅速成长的一种好方式。 记得我实习last day中午和我的带教律师一起吃饭,他问我实习期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当时不假思索的说是来实习的第一周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需要独自写一个子公司的LDDR,虽然当时那家子公司结构不是特别复杂,现在看来也没有那么难,但是对于刚入门的实习生还是算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当我写完后收到senior的律师满篇批注mark-up一字字给我修改的版本时,内心既感动又佩服,当自己静下心来一字字阅读比较的时候,会发现律师这个工作对细致程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份份交出去的文件其实代表了一个律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除此之外,我实习期间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参与各种项目的尽调 。撰写一份法律尽调报告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报告中的每一部分都需要与公司进行沟通确认,同时通过公开渠道检索的结果进行比对。无论是画股权结构图,还是梳理历史沿革,抑或是对知识产权、房屋租赁、重大合同等内容进行附表摘录,其终极目标都是了解清楚目标公司的情况,因为只有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具体情况,甄别存在的法律风险,才有后期谈判的方向和交易的基础。另外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工作是进行法律检索与法律研究,这对于法学院的学生应该是一项基本功。但是我慢慢意识到与书斋中的研究不同,律所中的法律研究需要更有针对性。我相信法学院的学生都接受过各大学派学说的洗礼,但是律所是直接面向客户,为客户提供法律意见的地方,因此实践中的做法与监管政策才更接地气。每一次研究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支撑,需要有司法实践相关案例的佐证,需要有电话咨询监管部门后的确认,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其他相关风险的防范措施……一次次的法律研究中,我慢慢知道当律师抛来一个问题让我研究的时候,不仅要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也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想到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这也是我在方达实习期间的一步步成长。虽然律所的工作注定不那么轻松,但是如果合理地规划时间、尽快熟悉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可以相对协调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的,我觉得这也是选择律师这项工作需要锻炼的一项能力。 Q:Christina 之前有过在英国安理实习的经历,能不能简单谈一下在外所与内所实习有什么不同?A:外所与内所的工作内容是不太一样的,比如我在英国安理实习期间就几乎没有接触过尽调工作,也较少需要打电话向监管层等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了解确认,更多的是法律文件的翻译,以及简单协议的英文撰写。在外所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英文功底与较高的细致程度。比如, 在英国安理实习期间,带我的律师姐姐会让我先草拟英文的邮件内容,修改之后告诉我如何措辞是更礼貌的,如何表达是更清楚的,让我意识到草拟一封发给客户的邮件都大有学问。而中英文协议之间的互译更是体现了律师的细致与精确,前后语言的一致、斜体粗体的对应……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外所的实习过程中我总会感受到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如果在外所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还是需要一定的英美法学院学习经历或在国外的从业经历。无论是去考美国的bar还是英国的QLTS都是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是晋升的筹码。相比之下,内所的业务大多适用中国法,和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法学教育相对契合,工作过程中应用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我个人觉得选择内所和外所从业无所谓好坏,主要是个人的一种偏好,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看重的发展路径不同,自然选择就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未来的规划,那么每一段经历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最后很感谢在方达实习的这段经历,结识了无数优秀的小伙伴和敬业的律师们。记得方达的宣传片中映上屏幕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梦开始在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里,几个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青人成立了一个极有可能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律师事务所”,也有人评论到“心里被方达感动到了,有梦想的人永远都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人”。我想就是这种梦想的力量支持方达走到了今天,也相信方达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来越绽放光彩。感谢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让我知道『唯有相信,方能到达』!

    VIEW MORE